查看原文
其他

张口呼吸,打鼾睡眠不是睡的香,需要治疗哦!

儿科医师孔令凯 儿科医生孔令凯 2022-09-29


张口呼吸,打鼾睡眠不是睡的香,需要治疗哦!

本文的受众是具有死磕精神的儿科医生和具有钻研精神的家长。本文的目标是看完后,你就是小专家。

导读:

有些孩子有用嘴巴呼吸的表现,家长觉得孩子张着嘴,萌萌的;还有些宝宝夜里会打鼾,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睡得香,真的是这样吗?大家往下看吧。

目录   

1.什么是口呼吸?

2.孩子口呼吸常见原因有哪些?

3.口呼吸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4.为什么不能忽视这个现象?

5.家长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看医生 ?

1.什么是口呼吸?

顾名思义就是用嘴巴呼吸。通常口呼吸时,会和鼻呼吸一起,完全用口呼吸的情况很少。口呼吸通常是一种不正常的呼吸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知道,嘴巴的功能就是吃饭和说话(呃,有人说还能接吻,好吧,你赢了),除了这两个功能外,就应该是闭合的,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只用鼻子呼吸。大家可以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嘴巴呼吸。

那就是剧烈运动时,会张着嘴巴呼吸。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大量的氧气,而通过鼻子呼吸的不够,只能用嘴巴代偿以下。

还有就是感冒鼻子不通气的时候,也只能用嘴巴呼吸,也是因为经过鼻子获得的氧气不足。

以上情况短期出现是可以接受的,属于正常的代偿,但是如果孩子在平静时,长期使用口呼吸,就不正常的。

有人说,那口呼吸也是获得空气,怎么就不正常了?因为空气经过鼻腔进入时,经过了鼻毛的过滤,经过了鼻粘膜的湿润、加温,进入肺的是干净的、温暖的、潮湿的空气,如果经过口腔进入肺里,哈哈,可能是带着口臭味道的,充满灰尘和病菌的空气啦,并且,总是张着嘴,你的嘴巴觉得干嘛?

那为什么还留下嘴巴呼吸的功能呢?是咱们在进化的时候,确实想到了鼻子有时会不靠谱,给了张开嘴巴也能把气体通过喉进入肺的能力,但这不应该是主要的呼吸途径,而是在紧急时刻的支援一下。之前还嫌弃咽部和喉部在一起,会导致本该从咽部进入食管的食物,有经过喉呛入气管的风险,现在想想,这功能真实太棒了,确实必不可少。

上图就是本该进入食管的食物进入气管了,很危险的!

2.孩子口呼吸常见原因有哪些?

上面讲了,剧烈运动后的一时的口呼吸,感冒鼻塞时出现的短暂口呼吸都属于正常的代偿,不需要处理,对孩子没有影响,所以咱们就不用去管了,主要讲讲病理情况。就是长期使用口呼吸的情况。

目前认为,只要是从鼻孔到喉部的结构出现了问题,影响了气体进出,都可能出现代偿性的口呼吸。也就是说,即使鼻腔是完全通畅的,但是咽喉有问题,也会出现口呼吸哦。

上图中,红色部分是通气相关的部位,任何部位出现狭窄等变化后,都会影响呼吸,黄色是食管。

对于儿童最常见的导致口呼吸的原因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肥胖,还有一些孩子因为颅面部发育问题导致口呼吸。

扁桃体、腺样体肥大:

上图中绿色的是扁桃体,当其增大时,会堵塞气体进入气管。正常情况下,扁桃体是看不到的,受到感染等刺激后,会增生扩大。严重的,能达到下图最后面的程度。

上图看到的是平面的,给大家模拟一下侧面图,如下图绿色代表了肿大的扁桃体,向后生长时,就会把口咽处的通道堵塞,经鼻腔吸入的气体就不容易进入气管了。

下图A是正常的,B是腺样体肥大的图,腺样体是扁桃体的一种,和嘴巴里的扁桃体功能是一样的,位于鼻咽处,这里是鼻腔内空气向下进入气管的必经之处,当然肿大后,会阻塞空气进入肺部,从而继发代偿性的口呼吸。

肥胖:大家知道,肥胖胖的是脂肪,脂肪不仅在肚子上,气管周围、舌头周围也会有脂肪,这些脂肪会导致气道狭窄,程度严重时,就会导致张口呼吸。

颅面部发育问题:有些严重的颅面部发育畸形的孩子会出现张口呼吸,比如鼻中隔阻塞的,面中部发育不良的,这些会导致经鼻腔进入空气不足。

3.口呼吸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张口呼吸:孩子会出现张口呼吸的表现,这样会导致口腔干燥,嘴唇干裂,有些孩子因为总是张着口,会导致咽喉、扁桃体一直受到干燥和含有病原的空气的刺激,从而导致感染和肿胀。还有些孩子说话时鼻音会非常重,含糊不清。

睡眠不稳:夜间睡眠时,孩子也会张口呼吸,并且因为气道不通畅,会有打鼾的表现,这可不是说明孩子睡的香哦。打鼾的原因是气流经过狭窄的管道发出的声响,就像吹口哨时,得把嘴巴撅起来,口径变小才能吹出声音,张大嘴巴是吹不出声音的。

部分孩子在仰卧位时,打鼾更加明显,侧卧位时会好转一些,因为在这个姿势,气道梗阻能减轻一些,他们会采取侧卧位的睡姿睡眠,当然睡熟了就开始乱睡了,不会一直保持这个姿势。

严重情况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OSA),就是睡着觉突然就不呼吸了,这说明暂时的气道完全梗阻住了,比打鼾还严重。有些孩子还会因为这个问题突然醒来,频繁时会导致孩子睡眠质量不佳,夜间得不到休息。

白天疲倦:因为夜间睡眠质量不足,会导致白天孩子比较困倦,学习、玩耍都不能集中精力,还有些宝宝会烦躁甚至出现打人等问题。

特殊面容:长期口呼吸的孩子,可能会出现特殊面容,比如面部变长、变窄,下颌后缩/前伸,反颌(地包天)问题。

上图可以看出,孩子张口呼吸,长脸,面窄

这是因为口呼吸时,为了让更多的气体进入咽部,舌头会远离上颚,这样少了舌头给上颚的向两侧的压力后,上颚就不向两边生长,上牙床就会狭窄,脸就变的窄长。

另外,长期的张口呼吸,牙齿不会互相贴合着,这样,后磨牙就会长的更长,再加上颈部肌肉一直紧张的原因,会导致下颌后缩。

也有些孩子为了更多的经口吸入气体,会出现努力向前伸下颌的动作,长期会出现下颌前伸、地包天表现。

但是多久的口呼吸,多严重的口呼吸能导致这种情况现在还不清楚,口呼吸到底能影响多少面容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口呼吸影响了面容,还是本来遗传了这种面容,从而导致了口呼吸也需要进一步论证。所以,不是说孩子一张嘴呼吸就一定出现这种问题,家长不要过于紧张,请医生评估就行啦。

4.为什么不能忽视这个现象?

因为长期的口呼吸对孩子影响大,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这个问题。

●首先,孩子夜间睡不好,白天精力不充沛,就不能完成正常的生活、学习,长此以往,孩子生长发育会落后,学习也学不好,脾气可能也会非常暴躁,这可是影响一辈子的事情。

●其次,如果是严重的呼吸道梗阻,孩子频繁的出现夜间呼吸暂停,那么大脑供氧量是不足的,长期会导致大脑慢性缺氧,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孩子智力。

●最后,如果孩子真得长成了特殊面容,来自同学、朋友的讨论可能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综上,不能忽视孩子口呼吸的问题,一定要重视起来哦。

5.家长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看医生 ?

如果孩子是在跑完跳完用嘴巴呼吸一下;或者是在感冒期间鼻塞时出现口呼吸,夜间偶尔打鼾问题,等感冒好了就恢复正常了,那无需就医,这属于正常情况。

如果有以下情况,需要请医生评估:

●.除了吃饭、说话,孩子呼吸时总是张着嘴,说话鼻音重;

●.夜间张口呼吸、频繁打鼾,经常夜醒,睡眠不安;

●.白天感到疲乏,总是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烦躁不安;

●.家长面容正常,孩子出现张口呼吸和特殊面容;

●.频繁的出现扁桃体肿大,比如一年超过7次,两年时间内,每年都超过5次,三年时间内,每年都超过3次。

能用鼻子呼吸,好爽


哈哈,看完后,先点赞分享,之后回来点击看看下文,通过视频教你翻眼皮:

沙尘迷了眼睛怎么办?你会翻眼皮吗?



本文是启禾悦眠的约稿,首发在这个平台,下面是简介,有需要睡眠咨询的家长可以去看看哦。哈哈,我现在也在这里学习睡眠呢,感谢单位报销学费!


快乐睡眠,从关注「启禾悦眠」开始

启于心,源于爱!

2018年4月14日,启禾悦眠,为爱而来!

 

我们是谁?

我们是IMPI(International Maternity & Parenting Institute)的睡眠咨询师,是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有情怀的母婴行业从业者。我们立志于为中国的家庭带来科学并且积极向上的睡眠育儿知识与价值观,帮助有睡眠困扰的家庭睡个好觉!

 

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我们做咨询:为0-6岁的孩子家庭提供一站式睡眠咨询服务,帮助家长助力宝宝睡眠!

我们做科普:用全面、科学、深入浅出的睡眠科普,帮助家长厘清宝宝睡眠的迷思!

我们做培训:引进IMPI专业培训体系,打造高精睡眠咨询师团队,填补国内母婴睡眠专业队伍的空缺!

 

      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遍布英国、加拿大、南非、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福建、重庆等世界各地的启禾悦眠咨询师团队,将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秉承循证科学的育儿理念,用专业的知识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致力成为您育儿路上的良师益友。


       启禾悦眠,以爱之名,为爱而来。从心出发,与您相伴!


启禾悦眠

让睡觉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让快乐成为一件容易的事


启禾悦眠获IMPI独家授权开展母婴睡眠咨询师培训中国项目,欢迎你的加入!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

参考文献:

[1].Oral habits and orofa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UPTODATE.2018.

[2].Cummings Otolaryngology.3rd.2015.

[3].儿童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的机制和易感因素.UPTODATE.2018.

[4].儿童疑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评估.UPTODATE.2018.

[5].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UPTODATE.2018.

本文同时在新浪微博:育学园儿科医生孔令凯 和微信公众号: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发布,欢迎大家订阅。

输入你想查询的疾病名称,可立即得到相关信息,例如:湿疹、大便等,如果没有请点击左下角搜索-文章搜索。

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最新、最权威的资料放送,长按二维码关注哦,让你成为家长中的儿科医生,儿科医生中的专家!

文中观点来自uptodate,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scape,WHO,各大医学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各种最新指南,结合目前我国临床特点总结而成,发布前均经过仔细校对,请大家放心阅读,欢迎指正交流。

分享和转载

  SHARE  

文章随便分享,以便更多的医生和家长查阅;本文首发在启禾悦眠,转载时请和他们联系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